矽膠泡棉敷料與人工皮有什麼不同?傷口類型、照護方式與常見誤區

矽膠泡棉敷料與人工皮有什麼不同?傷口類型、照護方式與常見誤區

在日常照護中,許多人認為人工皮適用於多數傷口,但事實上,並非所有傷口都適合使用人工皮。例如,滲液量較大的慢性傷口或術後開放性傷口,若使用吸收性不足的敷料,可能導致滲液滯留、皮膚浸潤、傷口感染機會增加或其他不適,增加照護困難度。

以下將介紹「矽膠泡棉敷料」與「人工皮」的主要差異,並說明不同傷口狀況下的使用情境與更換要點,作為照護時的參考。

人工皮 vs. 矽膠泡棉敷料,結構與功能大不同

許多人以為「人工皮」和「泡棉敷料」差不多,只是材質不同,但兩者在結構與功能上有明顯不同:

人工皮:適合淺層小傷口且滲液量較少的傷口

成分:親水性高分子+膠狀結構
特色:保持傷口濕潤,適合滲液量少的淺層傷口
外觀:質地柔軟、貼合度高且略透明
使用限制:不建議用於滲液量較多或感染風險較高的傷口,避免濕潤過度或細菌滋生


矽膠泡棉敷料:適合中等至大量滲液的傷口與脆弱皮膚

成分:PU 泡棉+防水膜+矽膠防水層
特點:吸收滲液能力較強,具透氣性,並對皮膚較為溫和
外觀:相對較厚,有一定的保護性
優點:撕除不痛、不黏傷口,適合長者、兒童或術後照護

三大判斷準則,教你正確選擇敷料

挑選適合的敷料,可依據以下三大判斷基準進行選擇:

1. 看傷口類型

人工皮比較適合:表淺性割傷、擦傷、刀傷、裂傷
矽膠泡棉比較適合:壓瘡、糖尿病足潰瘍、手術後開放性傷口、淺層燙傷等

2. 看滲液量

滲液量少者,可考慮人工皮,亦可選擇泡棉敷料
滲液量中等至多者,適合使用泡棉敷料

若滲液量較大或有感染風險,應先咨詢醫師,可討論是否選擇含銀離子成分的泡棉敷料

3. 看傷口部位與活動性

關節、背部、臀部等易受摩擦部位,建議使用矽膠泡棉敷料,因其貼合度較佳且較不易脫落
小範圍傷口、傷口位於臉部且希望敷料較不明顯者,可考慮人工皮

選擇敷料時,建議根據傷口狀況與使用需求評估,而非單純依價格或品牌作決定。

使用人工皮常見錯誤與注意事項

雖然人工皮因為貼合度高且外觀較不明顯,受到許多使用者喜愛,但以下誤用情況仍需留意:

1. 誤用於滲液多的傷口

人工皮吸收能力有限,若用於大量滲液的傷口,可能導致液體滯留,增加周圍皮膚浸潤風險,進而產生紅腫或異味,進而增加傷口感染的可能性。

2. 使用前,未有效清潔消毒傷口
在貼敷前應先以生理食鹽水或適當方式清潔傷口,避免髒污殘留,影響癒合環境。

3. 不當撕除導致皮膚撕裂
人工皮黏性較強,撕除時應注意角度與手法,避免對皮膚造成拉扯或二次損傷,尤其對皮膚較脆弱者如長者或嬌嫩肌膚,更需謹慎操作。

矽膠泡棉敷料正確使用與換藥技巧

貼敷四步驟:

  • 正確清潔傷口
  • 使用生理食鹽水或適合該傷口的醫用消毒液,如碘液。若使用碘液後,需再以生理食鹽水將傷口上的碘液沖洗乾淨後,以棉棒擦拭周圍皮膚至乾燥
  • 選擇合適尺寸
  • 敷料尺寸應比傷口邊緣大約 2~3 公分,以確保覆蓋完整並有效吸收滲液。
  • 平整貼敷
  • 從敷料中心開始,向外輕輕貼合,避免產生皺摺或空氣囊。
  • 確認服貼狀態
  • 確保敷料四周平整貼合,避免翹邊。對於關節或活動頻繁部位,建議加強固定以避免脫落。


何時需要更換敷料?

  • 一般滲液量傷口建議每 1~3 天更換一次

  • 滲液量較多或有感染風險的傷口,建議每日更換
  • 敷料吸收超過七成以上面積時、變色、滲漏或出現異味時,應立即更換

 

如何安全撕除敷料?

一手輕壓皮膚,一手慢慢掀起敷料邊角,減少拉扯造成的不適或皮膚損傷。

若您對傷口照護有任何疑慮,或不確定如何為家人挑選合適的敷料,歡迎隨時洽詢英佳醫療。我們提供多樣規格與諮詢服務,將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產品。

泡棉敷料|常見Q&A

Q:矽膠泡棉敷料可以貼幾天?

視傷口狀況而定,一般可貼敷 1~3 天,實際使用時間需依傷口及皮膚狀況調整。請依產品說明書指引使用。

Q:矽膠泡棉敷料可以搭配藥膏嗎?

可搭配醫師建議的藥膏,但須確認不影響敷料吸收與黏貼效果。

Q:矽膠泡棉敷料貼著可以洗澡嗎?

大部分具有防水層,可短時間接觸水,但若邊緣翹起或進水應立即更換。

Q:使用期間皮膚紅腫、搔癢怎麼辦?

請先停止使用,觀察症狀並諮詢醫療人員,可能需更換材質或檢查過敏原因。

Q:矽膠泡棉敷料可以貼在關節或活動部位嗎?

可以,建議選擇加強延展性與高貼合設計的款式,以減少脫落。

 

延伸閱讀:

矽膠泡棉敷料怎麼選?怎麼貼、多久換?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別再貼錯了!

矽凝膠膠帶怎麼用?用途、照護常見問題一次看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